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评论 » 从名校博士到全职儿女 中国青年就业陷困境
从名校博士到全职儿女 中国青年就业陷困境

【法轮大法在长春二零二五年九月十八日】

2025年09月18日,中共官方最新公布的失业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城镇16至24岁非在校生失业率为18.9%。不仅比7月份的17.8%上升了1.1个百分点,更是自2023年12月调整统计口径以来的新高。这意味着,大约每五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在失业的边缘挣扎。而这还是在剔除了在校生后的美化数字。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43万。就业形势的严峻可见一斑。

今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 就业寒流继续蔓延

这并非是短期现象。2023年4月至6月,青年失业率曾连续三个月突破20%,6月更创下21.3%的历史纪录,当时官方不得不紧急暂停发布数据。引发民间巨大反弹,认为实际的失业数据更吓人。

如今,即便统计口径变得更为“温和”,冰冷的数字依然揭示了就业市场的严峻现实,而这股寒流正在迅速蔓延。

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再创新高,达到1,222万人,比去年增加43万人。这意味着,每年毕业季,原本就狭窄的就业大门,要容纳千万张年轻的面孔。无数人满怀期待地走出校园,却一头撞上了“无工可作”的铁板。

曾经被视为临时过渡的外卖、摆摊、客服、餐饮等岗位,如今却成了不少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唯一出路。

从名校博士到“全职儿女”就业困境下的社会群像

在这场就业危机中,没有人能够幸免。即使是名校博士,也难逃成为失业人口的命运。近日,浙江大学一位30岁的文科博士在网上发文,诉说自己找不到工作的经历,她的绝望引发了数百万网友的共鸣和转发。她的困境证明,学历光环早已无法保证就业。

BBC曾报导,一名清华大学毕业的女生,因为连续一年找不到理想工作,精神濒临崩溃。她说,我每天早晨醒来都害怕打开手机,因为可能又是一封拒绝邮件。

“全职儿女”是中国社会为高失业率创造的新名词。这些待业在家的年轻人,被粉饰为陪伴父母的温情角色,但现实是,他们并非不愿工作,而是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烂尾一代”与持续扩散的失业潮

更荒诞的是,一些高校也成为了数据“美化”的帮凶。一位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曾爆料,学校辅导员要求他开抖音账号,并将“灵活就业”写进毕业去向表单。于是,一个毫无收入的虚拟账号,就这样被统计为“成功就业”。可是,他的现实是没有收入,没有未来。

那些所谓的“灵活就业”年轻人,许多都只能靠父母维持生活。社会学家痛心疾首地指出,这是一代“烂尾娃”,就像那些半途而废的“烂尾楼”,投入了十几年的教育成本,最终却被遗弃在市场的废墟中。

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数字,更是无数家庭的眼泪和社会性的崩塌。许多父母在社交媒体上诉苦: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梦想着改变命运,结果孩子毕业后却只能回家“啃老”。这让整个家庭的财务都陷入困境。

博主“在野说”表示,“烂尾娃”和“烂尾楼”的区别是,“烂尾楼”是一堆钢筋水泥,而“烂尾娃”是一代鲜活的生命。

他指出,年轻人失业,一整个家庭都被裹挟进这场无声的危机——家里的父母受拖累。数据显示,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年仅增长3.5%,远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医疗、住房、教育成本持续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待业在家的孩子,往往拖垮的是整个家庭的财务。父母退休金本该维持基本生活,如今却被迫拿来给孩子交房租,交社保。很多家庭因此债台高筑,甚至卖掉唯一的住房。

25至29岁失业率也在暴涨

就业困境早已不局限于25岁以下。据中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8月份25至29岁非在校生失业率上升到7.2%。这意味着,失业的寒气正从年轻一代,向更广泛的人群渗透。

“在野说”表示,202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比2019年多了将近400万。短短6年,毕业生规模暴涨,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就业市场。中国的就业市场就像一艘正在下沉的巨轮。无数年轻人拚命挥手,却没有人伸出援手。

有北京网友表示,北京月薪5,000元的岗位,如今缩水至2,000元,求职者要么被迫接受,要么选择“躺平”。于是,“躺平主义”成了新一代的自我防御,他们不再相信奋斗能够换来未来,而这种心态的蔓延,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

新兴产业的泡沫与官方的回避

面对如此严峻的数据,中共当局的态度依然是掩盖与粉饰。“在野说”指出,官方却始终回避真正的问题: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无法消化庞大的劳动力。更可怕的是,那些被寄予厚望的未来产业,如人工智慧、绿色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正在以自动化为核心逻辑。这些看似光鲜的产业,实际创造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甚至还在减少。社会学家指出,这些耀眼的产业对就业市场几乎没有贡献。这让年轻人的迷茫更深。

他指出,这场就业危机并非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教育体系和经济结构的严重错位,就像一个无底黑洞,吞噬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这场就业寒冬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它可能会持续数年甚至更久。

 

文章来源: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5/9/18/n14597329.ht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