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轮大法在长春二零二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2025年08月26日,在全球产业链持续转移与中美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大陆外贸型制造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大陆传统外贸大省近期接连传出工厂关停、订单流失的消息,广东、浙江等业界普遍忧心“中国制造”正陷入新一轮困境。
2025年,受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影响,中国大陆外贸型企业成为业务缩减的重灾区。珠三角作为大陆外贸工厂最为集中的地带,如今景象已与往日繁忙截然不同。记者在深圳、东莞及广州番禺采访多位工厂经营者与当地居民时了解到,不少工厂大门紧锁,厂房外张贴着出租告示;被辞退的工人则涌向广州就业市场,等待新的工作机会。
深圳龙岗区横岗一家电子开关工厂负责人薛鸣(化名)8月26日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说,今年初以来,外商对产品需求明显转向越南,导致订单大幅下降:“今年2月份以来,我们接到的美单比去年减少超过三成。原本每月出口两三个货柜,现在只能勉强维持一个货柜。厂里几十个人,大部分放假,产能利用率不到五成。”
薛鸣坦言,欧美客户为了规避关税,把大订单转移到越南、孟加拉,留给中国厂商的多是小批量、低利润的零星订单。“我这里很多机器都闲着,但机器要折旧,房租要付,做与不做都是亏,最后只能考虑停产。”
浙江义乌、温州等外贸重镇同样深受冲击,出口订单下降导致企业处于半休眠状态。当地一家鞋类出口工厂经营者方浜(化名)向大纪元透露,虽然仍有订单,但价格被国际买家压得很低,几乎无利可图。他说:“以往一双鞋可以赚两三块美金,现在只能赚几毛钱,还得承担原材料、人工、运输等不断上涨的成本。你说我还赚什么钱?温州八成鞋厂订单都被转移到越南、马来西亚了。”
方浜说,他一个在体制内工作的朋友劝他把工厂迁移到东南亚地区。“我一个工商局的朋友今年初就劝我把厂转移到国外。他说全球产业链正在离开中国,你知道每天有多少企业关门吗?你现在不走,以后恐怕来不及了。”
方浜引述体制内的消息称,据浙江省工业协会内部统计,仅上半年,就有数百家中小出口工厂选择停产或关闭,更多企业处于“半死不活”状态。
多位受访者均表示,当前困境并非西方国家限制中国产品这一单一原因,大陆本身的经商环境,包括“强制社保”、动辄重罚企业的政策,也让工厂步履维艰。
浙江一位关注美中贸易的企业经济顾问沈志勇(化名)对记者说,在地缘政治对抗中:“首先,中美摩擦持续升级,美方加征关税后,部分客户直接选择‘中国+1’模式,转向东南亚和南亚市场。其次,中国沿海地区工资与环保成本上升,使传统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义乌一位出口玩具企业销售部经理黄伟(化名)感叹说:“我们这行做了二十多年,没想到有一天越南、印度能跟我们拼价钱,甚至比我们还便宜。今年3月份到现在,订单比去年少了一半还多。我的一些老客户不断提醒要分散风险。如果我把产品从其它国家绕道去美国,越南、马来西亚海关都在查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查到也要加税,那样不但没钱赚,还要亏本。”
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经济学者表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外贸工厂的关停与缩减,表明中国出口导向型产业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境地。大陆如何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找到新定位,当局必须获得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的信任,“目前看起来很难做到这一点”。
受访者普遍认为,随着全球产业链转移出中国大陆,制造业订单继续减少,外贸企业和制造业正持续萎缩。正如方浜所说:“我们不是不想坚持,但问题是坚持下去还有没有未来?”
文章来源: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5/8/26/n14581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