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评论 » 中国电商洗产地成产业链 各国围堵
中国电商洗产地成产业链 各国围堵

【法轮大法在长春二零二五年七月二日】

2025年07月02日,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的背景下,中国电商企业正通过“洗产地”方式规避出口壁垒:将商品转运至第三国,再贴上新产地标签出口至美国市场。这条日益成型的“灰色出口链”,由于各国开始警觉,有电商告诉记者,洗产地已经越来越难。

2025年下半年伊始,中美之间的关税战仍无缓和迹象。前总统川普重新上台后对中国发起新一轮贸易攻势,数百项中国产品被加征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涵盖电子消费品、家居、纺织等中国传统出口优势产业。

在高关税压力下,许多中国电商与制造商选择将商品先转运至越南、马来西亚、墨西哥或韩国等第三国,再以当地产地名义出口美国,业内俗称“洗产地”。

浙江跨境电商从业者小强(化名)7月2日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说,许多商家想方设法绕道赴美:“现在几乎没人再直接从中国发货去美国,关税太高,客户也不愿接货。我们通常先把货发到越南或泰国,让那边的公司重新包装贴牌,改成‘越南制造’,再发到美国,就能顺利通关。在过去几个月这条途径比较可行,但最近不是很顺利。”

义乌商人王志对记者透露,当地一家从事跨境运输服务的中介机构,专门提供规避原产地限制的出口解决方案,声称可协助客户“无痕切换”出口路径,从申报、报关到物流全程包办,确保商品“合法进入美国市场”。记者联系上该公司负责人陈先生(化名),他解释:“我们对接的是越南和马来西亚的仓库,货过去后会重新贴标、换包装,然后从那边出口申报,产地就是东盟国家,符合美方要求,不必担心被查。我们业务涵盖仓储、国际运输、报关等一站式服务,因运输难度增加,收费有所提高。”

陈先生表示,该公司主要客户群体为电子产品与小型机械制造商,平均每月处理超过300笔出口订单:“很多客户是在1688或拼多多上有生产能力的厂商,但不能以中国身份发货,所以都找我们‘洗产地’。”他补充道,这种操作在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也引起美国的注意。

另一家总部位于深圳、专营东南亚物流的“捷达通”跨境平台,也提供类似服务。该平台员工欧先生(化名)向大纪元透露:“原本‘东南亚转口出口’是少数大客户的需求,现在连淘宝店主都来问。中美贸易战就像挤牙膏,企业只能自己想办法出路,我们做的,就是帮他们打开出口通道。”

不过,欧先生亦表示,随着美国加紧对中国产品追踪调查,中国产品通过第三国转运美国的渠道变得越来越难以通行:“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海关全力堵截中国产品,进入6月份,这条渠道越来越行不通了。”

随着这类操作的激增,一些国家的官方机构也开始加强监管。韩国海关总署5月通报称,今年第一季度查获价值约295亿韩元(约合2100万美元)的进口产品涉嫌伪造原产地标识,其中大多数来自中国,且几乎全部打算出口至美国。越南工商部则于4月呼吁各贸易协会、出口商与制造商加强对原材料与中间产品的原产地核查,避免伪造产地证明;泰国外贸局也在上月宣布,将加大对出口美国商品的原产地验证,防止逃避关税行为。

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DOJ)近期也加大执法力度,重点调查小型机械、电子产品与玩具等类别商品的虚假申报与产地造假行为,并明确将其列为执法重点。

中国资深媒体人尹志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类“灰色空间”的出现,正是当前中美地缘政治对抗下,中国企业被动应变的体现:“当前中美关系进入历史低点,美国在经济与科技领域的制裁,中国企业几乎无力反击。随着上半年广东与江浙一带数百家民企停业倒闭,数以十万计的工人失业,这对普通家庭而言,影响极其深远。”

北京独立学者张匡也表示,中国大陆的经济下行正加剧电商企业的生存危机:“国内失业率持续走高,消费疲软,产能严重过剩。中产阶级财富加速缩水,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大幅下滑。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社会对中美谈判的期待趋于僵化,民众对高层决策的不满正不断累积。”

张匡继续表示,中共高层当前更倾向以民族主义仪式取代务实应对:“当前领导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准备9月3日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上,似乎希望通过民族主义的象征性仪式来振奋士气,转移民众对经济困境的关注。”

他认为,早期贸易战尚曾激发部分民间反美情绪,但如今这股情绪已大幅降温:“中国民众对中美谈判已不抱希望,接下来全球也都在观察中共当局将如何为这场旷日持久的贸易战寻找下台阶。”

 

文章来源: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5/7/2/n14543066.ht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