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轮大法在长春二零二五年三月十二日】
2025年03月12日,中共全国“两会”昨天(11日)结束,但并未通过倍受关注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被指罕见。专家指这表明中共“两会”上对此法案的分歧极大,核心的障碍应是利益分歧,而保护民企权益与党管企业冲突,甚至与共产党意识形态也是冲突的。
《民营经济促进法》未通过被指罕见
中共第14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昨天下午闭幕,会中通过了几项决议草案和工作报告,但未包括先前广受关注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
该法号称是中共首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当局抛出这项法案的背景,是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国内消费疲软,通货紧缩,房地产行业长期低迷,以及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加剧。

2024年2月,官方宣布《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启动。同年10月,官方公布《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全国“两会”前夕,该法草案二审稿在2月24日交现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中共人大会议历来被称为党的“橡皮图章”,一直以来,中共最高层要制定什么法律,人大会议基本上就是走过场,这次未能通过被指罕见。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对大纪元表示,这次并非中共全国“两会”首次没通过重要经济法案,但确实是比较罕见。特别在经济领域方面的法案,官方都先经过充分协商,确保能人大会议通过。
他举例,2007年的《物权法》虽然争议非常大,最终通过,2019年的《外商投资法》也迅速通过。反观《民营经济促进法》这种被广泛宣传、外界寄予厚望的法律未能通过,显示内部的意见分歧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原来谈妥的在最后开会时也再闹翻。“这在近20年来的两会中非常罕见。”
台湾名嘴、财经专家黄世聪也对大纪元表示,一般中共“两会”的法案,官方是“想要通过就可以通过”,除非是讨论很困难的法案,显然这个法案有非常多的争议。
《南华早报》则引述北京中国企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唐大杰的说法称,这可能是因为新法案的复杂性,并不应被解读为推迟立法。该法案可能仍需调整,以吸纳反馈意见并细化实施细节。唐大杰推测,该法可能会在全国人大常委会4月或6月的会议上通过。
“两会”前官方信号矛盾
黄大卫说,这次法案没有通过之所以罕见,还有一个背景,就是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共高层,近期还频频向民营企业示好。这个法案因而被视为是提振中国民营企业信心的重要信号。但结果未能通过,与官方此前的宣传形成非常大的反差。
在“两会”召开前夕,中共频频向民营企业示好。中共党魁习近平2月中旬在北京主持民营企业座谈会,马云等民企大佬出席。
中共央行和中共金融监管机构今年2月28日与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召开座谈会,承诺增加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过在同一天召开的中共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却强调“政治安全”优先。
3月2日,官媒新华社又发文提到,习近平声称“我是一贯支持民营企业的”。
中共上一次召开民企座谈会是在2018年,当时中美第一轮贸易战开打,习近平承诺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后来这些承诺不但全部落空,中共反而加速国进民退,打压民营企业。
《民营经济促进法》为何难产?
根据官方发布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内容提到“加强权益保护”,规范长期受诟病的异地执法及限制人身自由和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措施,禁止利用行政、刑事手段违法干预经济纠纷。但同时强调民企应当拥护中共领导,又称要发挥民营经济组织中“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等等。
就法案难产的原因,黄大卫分析,核心的障碍应是利益分歧。草案中既提及加强民营的权益保障,限制行政干预等条款,也要求民营企业必须拥护中共中央领导等政治要求,这种双重定位可能在党内和企业间引起巨大的争议。
“一些地方官僚和国企高管担心,过度保护民营企业会削弱其权益和资源分配垄断地位;而部分民营企业可能质疑这些法律的时效性,认为太多政治干预,党来管企业,还管到民营企业内部的话,等于是约束多于支持。”

黄大卫说,这种矛盾在草案征求意见时就已经暴露出来,例如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批评其立法思想是错误的,不能由完全不懂经济的党棍来管市场运行的企业。因为根据历史来看,由党用行政手段去管企业,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成功过,无论是前苏联还是中国过去,东欧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失败。
另一方面,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增加立法难度,黄大卫认为,中共高层希望立法提振信心,通过税收减免的草案,在细节上可能难以达成共识。
黄世聪认为,这次没有通过扶持民企的立法,原因可能还有非常多的实施细节未能确认,当局处于一种内在矛盾中。
他表示,这说明北京的经济方向到目前为止并不确定,习近平内心肯定希望“国进民退”,但是现在整体的氛围是要民营企业担负起更多责任,民营企业现在必须要扮演经济的火车头,没有相关保护的条文,当然就缺乏动力。而如果制定法令来保护他们,以后当局很难直接伸手进去管。
分析:保护民企与中共意识形态冲突
中共总理李强在今年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政府将保障民企合法权益,并且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提到要“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俗称“远洋捕捞”)。
事实上,习近平上台十余年,经济路线被指左转,包括“反垄断”、查处教培行业,“国进民退”。由于地方财政压力不断加大,去年以来,地方政府开始倒查企业税。企业家被官方肆意拘禁的事件频发。
这些做法影响了投资人对市场的看法,导致民间投资增幅不断下降。
官方数据显示,除却个别年份(2018、2021),民间投资增速都明显低于全国增速;民间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在2018年末为61.99%,到2024年末降至50%,到了2012年公布民间投资数据以来的最低点;其中2023、2024连续两年民间固定投资负增长,分别为-0.4%和-0.1%。
中共全国人大发言人娄勤俭今年3月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第一次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
所谓“两个毫不动摇”,是指中共二十多年前就提出的口号:“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以及“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黄世聪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中共政权的意识形态就是共产主义。如果动真格要对民营企业进行保护,对私人企业保护,这与官方基本意识形态是有冲突的,可能中共内部有非常多的意见,所以法案还需要再进一步讨论。
2018年,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教授周新城曾在党媒发文,搬出原教旨的共产主义理论“消灭私有制”,猛烈抨击了当今中国社会中的自由主义私有化思潮,引起网上的热烈讨论。
中国经济学家向松祚在早几年的一个演讲视频中说,现在民营企业家的普遍心态是:“需要我们是无奈的选择,消灭我们是崇高的理想。”
黄大卫对大纪元表示,从《民营经济促进法》未能通过,看得出目前中共决策层对给民企保护政策的具体方案,还是犹豫不决。而如果中共较长时间还不能让法案出台,会令到民营企业对政府的支持承诺产生更多的怀疑,投资意愿进一步降低,而且还在国内外直接产生负面观感。
文章来源: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5/3/12/n14456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