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大名旦,从左到右依次为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前排为程砚秋。(网路图片)
【大纪元2017年03月23日讯】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中的“旦角”,也就是女主角,通常由男人担纲,而民国时期由北京《顺天时报》评选出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更是代表了京剧旦行艺术的最高成就,他们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旦角艺术流派。
当时梨园界的“通天教主”王瑶卿有一句概括四大名旦的话:“梅兰芳的样,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也就是说,程的唱腔、尚的武功、荀的表演是他们最突出的特征,而梅兰芳的“样”并不仅仅指他的扮相、外貌,而是一种整体观感。
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中的扮相。(网路图片)
梅兰芳49年后自我噤声 儿子梅葆玖被批斗
作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世称“梅派”。代表作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
本来,京剧的旦角戏不如老生戏 “吃香”。旦角演员一般唱不了压轴戏。可自从梅兰芳出现之后,旦角戏能唱压轴了。许多人到戏园子看戏,就是冲着他来的。梅兰芳的声望超过了前辈人,当时的 “京剧大王”谭鑫培也说:“如今胡子(老生带胡子)唱不过旦角啦!”
1930年,梅兰芳和其剧团在美国巡演72天,演出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其最好座位在演出10天前就售罄,他的活动安排、欢迎宴会每天都会见诸报端,他的演出服装在百货商店里展出,一种花卉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当时的美国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报导了梅兰芳演出的巨大成功。有媒体表示:“梅兰芳的表演使买票去国家剧院成为生活的必需,并且在任何社交场合人们都不再缺少谈资。”梅兰芳还被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波摩拿学院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此后,梅兰芳还应邀去日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演出,亦轰动一时。
如果说梅兰芳1949年的艺术人生精彩纷呈,那么1949年后则暗淡模糊。1949年正是中共建政之年。对戏曲界深入研究的章诒和曾言:“1949年以后,事实上梅兰芳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这是因为49年后,中共提出了戏曲改革,要禁毁和改造以“才子佳人”和“帝王将相”为主的传统京剧,创造符合时代要求更“有意义”的新编历史剧。对此,先后出任中共官方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京剧院院长的梅兰芳表示不同意,但这件事让他碰了钉子,差点被中共批判。当时,他在家里说,“敢情49年后咱还是不能随便说话。”他在这第一瓢冷水中终于清醒。
从此,在十几年轰轰烈烈的“戏改”运动中,梅兰芳再也没表过态。但一些政治讲话,他是必须要应形势发言的。他成了一种符号,不得不亮相。
1961年,梅兰芳因心脏病去世,京城万人空巷为他送行。
文革爆发后,京剧界人人自危,不少京剧名家被批斗。梅派传人、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也被造反派揪出来批斗,并被迫和另一位京剧大师张君秋互剪“黑帮头”。根据中共“男不演旦,女不演生”的规定,专唱男旦的梅葆玖和专唱老生的梅兰芳的女儿梅葆玥都被迫改行,梅葆玥改唱老旦,梅葆玖则转到舞工队,管理音响,14年没有再唱。
而梅兰芳虽然早逝,但纪念他的邮票还是因为其身份受到牵连,被打成了“修正主义大毒草”,遭到严厉批判。该套邮票不但禁止发行使用,而且就连与其有关的设计资料、设计原稿及印样等也全部销毁无存。
十年文革也耽误了梅家后人对家业的继承。梅葆玖的子侄辈里再无一人从事京剧事业,虽然梅派未绝,但梅家却再无后来人了。
程砚秋戏装照。(网路图片)
程砚秋剧码多被禁演
程砚秋曾师从于梅兰芳,他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代表作有《鸳鸯塚》、《英台抗婚》、《窦娥冤》等。
中共建政后,程砚秋出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与梅兰芳的自我噤声不同,程砚秋对于中共提出的戏曲改革最初是热情高涨,而他所理解的戏曲改革与中共的差之千里。
1950年2月9日,程砚秋致函意识形态主管周扬,信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改进中国戏曲,据我个人的见解,总以为要把全国各地的戏曲作一普遍而详细的调查,记录整理,综合研究。这样……一定还可以打破了固步自封的旧见而发生的一种新的动向”。他接连给周扬写了3封信,里面谈的都是戏。而中共要的戏曲改革是要进行戏曲审查,要按中共的意识形态来重新发展。
很快,四大名旦的诸多剧码都被禁演,这其中就包括程砚秋的上百个剧码。到1953年,准许上演的194个剧码里,程派戏只有《文姬归汉》、《朱痕记》、《窦娥冤》、《审头刺汤》四个,连新排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未纳入上演计划。自己交给戏曲研究院的修改本也是迟迟不复。程砚秋极为不满,并委屈的说:“我是一直拥护戏曲改革的呀!”
1957年春,在中央文化部整风大会上,程砚秋发言,批评禁戏太多,使各地方剧团几乎无戏可演,他气愤的说:“戏改局不如改为戏宰局。”这使得中共主管文艺的高官大为光火。而程砚秋也终于意识到了所谓戏曲改革的真实目的。
章诒和在《伶人往事》中描述道:1958年3月,在程砚秋疾病缠身、去世的前两天,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党支部书记到病房探视。极其衰弱的程砚秋又提到了程派代表作《锁麟囊》,面对着满脸的病容和满心的恳切,党支部书记一点没客气,斩钉截铁道:“《锁麟囊》这出戏是不能再唱了。”如此慰问无异于催命。
1958年3月,程砚秋因心脏病突发离世,终年55岁。
尚小云戏装照。(网路图片)
尚小云荀慧生文革惨死
另两位名旦中,尚小云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
而荀慧生多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世称“荀派”。他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中共建政后,荀慧生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等,而尚小云则担任陕西省京剧院院长。
与梅兰芳、程砚秋两位没有遭遇文革的名旦相比,荀慧生和尚小云的命运要凄惨的多。
1966年文革爆发后,京剧《海瑞罢官》率先受到批判,扮演海瑞的一南一北两位演员周信芳、马连良,也最先挨整,并最终都死于非命。就连梅兰芳的纪念邮票被打成了“修正主义大毒草”,遭到严厉批判。
此时的京剧也早已转向了要表现工农兵形象的舞台形式,八亿人民只剩八台戏,即所谓的 “八大样板戏”。
由于传统京剧被看成都是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树碑立传,因此传统京剧皆被批判,京剧名伶自然也逃不过此劫。活着的两大名旦则被活活折磨而死。
1966年8月23日,北京戏曲学校的学生,将京剧院抄出的龙袍戏衣、凤冠、玉带、朝靴等戏装和各式道具集中到孔庙大院中,堆成一座大山。荀慧生被押往北京孔庙,与老舍、萧军等作家一起被罚跪着焚烧戏服,并被红卫兵们用皮带、棍棒痛打。
当他被释放回家的时候,脊背上血迹斑斑,衬衣已经被打得破烂不堪,与血痂粘在一起,揭下来都十分困难。此时,对他而言,揪斗和毒打是家常便饭。其后,他被解往京郊的沙河农场,从事重体力体力劳动。
1968年12月下旬的一天,荀慧生实在支撑不住,倒卧在冰天雪地中,无人理会“达4小时之久”。12月26日,荀慧生气绝,终年68岁。
与荀慧生相比,尚小云的命运也没有好到哪里。文革爆发后,他连连挨斗,并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艺术权威。据《尚小云与荣春社》记载,“有一次,他被4个人揪往四肢,像扔件东西一样的扔上大卡车游街示众。回来时又被人一脚从车上踢下来。他一人每天要用小车清除八栋楼的垃圾。”
这个时期,尚家被查封,只带出三口人的碗筷,每月领得总共36块人民币,可谓是度日如年。而挨斗是家常便饭。据说,挨斗时,因为造反派知道他功夫好,就让他站到三张垒起的桌子上,胸前挂一张沉甸甸的大牌子。
由于在西安挨了斗,抄了家,尚小云便一心想回北京,可却有家归不得,因为房子被别人占着。1974年,他回北京治疗眼疾,只得住在亲戚家。之后尚小云双目失明,1976年4月19日因心脏病发作去世,终年76岁。只有家人和一个跟随了他多年的秘书送他走完了最后一程,真可谓“独自走,踏成道,空走了千遭万遭”。
荀慧生在《鸿鸾禧》里饰演金玉奴。(网路图片)
结语
文革期间殒命的京剧大师、名角除了二大名旦和四大须生外,还有徐碧云、黄玉麟、言慧珠、杨畹农、裘盛戎、盖叫天、白玉昆、杨宝忠,等等。曾经在民国辉煌的他们,在中共建政后不仅艺术生命终结,而且一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可叹的是,迄今我们甚少看到将这些大师、名角迫害致死的迫害者的忏悔。也是,作为始作俑者的中共,都根本不愿面对这段历史,又怎能让那些被裹挟的国人发自内心的忏悔呢。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没有中共的那一天出现时,所有的国人都要对曾经的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
责任编辑: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