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评三退 » 共产党百年真相 » 随戏而逝的“京剧皇后”言慧珠
随戏而逝的“京剧皇后”言慧珠

言慧珠戏装扮相(网路图片)

【大纪元2017年02月01日讯】(大纪元记者叶蓁报导)一代名伶,绝代风华。与众多从民国走进中共“共和国”的艺术家一样,号称京剧“京剧皇后”的言慧珠,也有着始于繁盛、归于惨烈的坎坷人生。

梅门第一高徒

“一轮明月照床下,陈宫心中乱如麻……”幼时常常听到,名属京剧“四大须生”的父亲言菊朋苍凉悲壮的唱腔,言家二小姐便从心底生出对京剧的挚爱。不顾父亲的反对,二女言慧珠就在家人眼皮底下偷艺,十几岁自学《女起解》,于校庆时登台亮相,震惊全场。她的天赋与坚持打动了父亲,言慧珠在二八芳龄正式退学,走进梨园。

听从父亲的建议,她决意专攻梅派。精于曲艺的言慧珠同样达于人情,为了成为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学生,煞费苦心。她先跟着留声机,听梅兰芳的唱片,做一年多的“留学生”;投梅兰芳琴师徐兰沅门下,习得梅派音乐、台风、扮相等方面的精髓;又跟名家朱桂芳学梅派的身段、把子功,跟阎岚秋学武旦和刀马旦,打下坚实的基本功。

20岁时,言慧珠随父到上海演出,凭借《扈家庄》的出色演绎一鸣惊人。她还涉足影坛,小有所成。羽翼初丰的言慧珠,迎来拜入梅门的时机。她先获得梅府“红人”李释戡和许姬传的好感,更和梅兰芳的千金成为好友,在府中做客时更是恭谦有礼,很快得到在梅府留宿的“殊遇”,有机会听梅兰芳亲口讲戏。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重返戏台,已是明星的言慧珠每场必到,细心观摩梅兰芳表演的每个细节,并做笔记。有时她竟投入地跟着他一起比划,其狂热沉醉可见一斑。言慧珠再次感动了大师,很快成为梅兰芳门下最得意的弟子。

言慧珠身材高挑,容貌姣好,嗓音清亮,文武兼长,天生是块“戏料”。梅兰芳一生授徒100多人,唯独对言慧珠另眼相看,一招一式悉心栽培。他曾称赞:“慧珠学我,最少也有六成以上。”的确,她模仿恩师的青衣扮相几可乱真,成为梨园界非常了不起的传奇。

对戏曲,她敢于创新,善于结合自身长处,将《木兰从军》《贵妃醉酒》等京戏提炼加工,创造性地继承梅派艺术。她饰演的花木兰以甜美的唱腔、灵巧的身段、精湛的武功著称;她的杨贵妃更创造“贵而欲醉、醉而犹贵”的境界。她还自主改编朝鲜剧《春香传》、越剧《梁祝》等名剧,把梅派京剧艺术的特点融入其中,都取得轰动的舞台效果。

京剧上的造诣令言慧珠声名鹊起,并且月入几万,积累丰厚的财富。她看准时机,买下一座华丽的“华园”,每天在院子里跑圆场、练功;自组“言剧团”,弘扬京剧艺术。昔日偷艺的小女孩,已成长为红得发紫的“京剧皇后”。


言慧珠(左二)与梅兰芳(左一)的合影。(网路图片)

民国38年,山河变色

京剧里的角色,无论生旦,大多热情而刚烈,戏外的言慧珠更是“艺高人胆大”的外向性格。她敢做敢言,总是以旗袍、皮草围巾、高跟鞋等时髦的打扮出现在公开场合,成为容光四射的焦点。可以说,她对艺术、生命总是抱着好奇、好动、好强的态度。

而言慧珠再有才华,也只是社会的一分子,离不开时代的成全与造就。1949年——民国38年,这个神州易主、山河变色的时刻,也成了她命运的分水岭。而她,也早早嗅到了危险气息。

章诒和在《伶人往事》中记载,5月27日,言慧珠不施粉黛,换上了蓝大褂、平跟鞋的朴素学生装,被朋友戏称为“地下党员”。她自己则说:“先看看风向,观察观察。”

50年代起,中共发起了针对民族资本家和私营个体劳动者的“改造”,即“公私合营”运动,言慧珠的京剧事业遭遇中共建政后的第一波冲击。整个上海陷入这场政治热潮,戏班陆续归为“国有”,京剧名角变身国家干部。言慧珠却逆势而行,不愿在当局的领导下排戏、唱戏,公开表达对国营的顾虑:“现在还早,我要再看一看。”

一个人的坚守敌不过时代的洪流,言剧团的乐队、琴师、配角渐渐流失,言慧珠只得随波逐流,提交“国营”申请。她几经周折,四处活动,终于“挤进”上海京剧院。这段期间,因剧目被迫停演,她有心到文化局讨说法,却在风雪天里苦等两个小时都没收到任何答复。委屈、窝囊、义愤涌上心头,1955年3月某个夜里,言慧珠一怒之下服安眠药自杀,幸被及时抢救。

梅兰芳的夫人福芝芳闻讯后,亲自把她接到家中照料,并劝导她:“干咱这一行,唱好了是‘戏饭’,唱不好了是‘气饭’。”可她在中共领导下吃的气饭,是由于向当局低头又不甘于低头的内心挣扎所致。

上海京剧院里,包括言慧珠在内共有三位旦角,在领导的安排下登台。她作为后来者,演出机会少之又少,整整一年时间只演了13场戏。当其他演员老实地做着“顺民”,服从安排并按时领工资时,她一边坐着“冷板凳”,一边埋怨:“我进了京剧院,戏都唱不成啦!”“身上都长毛了,我在发霉。”


言慧珠便装照(网路图片)

艺海浮沉,人事全非

1957年5月,中共又搞起了名为“整风”实则“整人”的运动,召集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提意见。一心扑在京剧上的言慧珠,天真地以为有了说话的机会,便在上海召开的整风运动座谈会上,大胆表达出“我要演戏,让我演戏”的心声。岂料同年6月,时局变换,政治运动从“整风”转向“反右”。言慧珠的肺腑之言,被扣上“发泄不满情绪”“猖狂向党进攻”的罪名。

她莫名其妙地被划为“右派”,京剧院里到处贴满了批判她的大字报。紧接着,上海文化广场的喇叭放出了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并点名言慧珠,要求她去后台谈话。

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徐平羽,警告她有“极端严重的个人主义”,应“深刻检讨,取得群众的谅解”,否则“矛盾就有可能转化”。骄傲的言慧珠为了独子的“前途”,再次向中共妥协,苦熬三个月完成一份长篇检讨。

在美琪大戏院召开的文艺界大会上,她从童年检讨到当下,“批判错误,挖掘根源”。正如章诒和所说:“自觉向共产党输诚,也向所有人低头。”徐平羽当场开口,说她戴不上右派分子的帽子。中共的威慑,竟让尊贵的皇后卸下凤冠。言慧珠从我行我素变得战战兢兢,以人格为代价,向中共讨来几年的演艺生涯。

1957年,言慧珠调任上海戏曲学校副校长,与校长俞振飞搭档,转入昆曲表演,二人也因戏结缘,成为夫妻,积极为中共“繁荣”文化事业。1959年,言慧珠夫妻俩花大力气合演昆曲《墙头马上》;之后在欧洲各国巡演《百花赠剑》;1961年底带领“上海青年昆剧团”,赴香港公演;1963年配合长春电影制片厂,把《墙头马上》搬上银幕。

1964年,中共将斗争的利剑射向传统艺术,由江青出面大肆鼓吹“现代戏”。为表示“政治觉悟”,言慧珠于年底出演“样板戏”《沙家浜》;1965年,她又着手排演表现朝鲜女英雄的《松骨峰》。这让一心掌控文艺界的江青妒火中烧,立即放话:“叫言慧珠别演啦!好好闭门思过,休想到我这里沾边!”可怜言慧珠为了演戏,离开传统戏曲,无底线地投靠中共,却还是难逃厄运,并从此告别艺坛。


言慧珠便装照(网路图片)

文革浩劫,古风无存

“黑漫漫乾坤颠覆,碜磕磕社稷摧残。”1966年,一场“横扫牛鬼蛇神”的文革运动在中国大陆肆虐,文学界、艺术界、科技界的精英遭遇前所未有的劫难。言慧珠曾在日记中写下:“我感到累了,力气也没有了。舞台不属于我了。”这成为她反党的有力“证据”。6月6日,言慧珠在学校惊恐地发现,办公室被造反派占领,操练场成了批判会场,墙壁上贴满了她和丈夫的大字报,名字上还打着血一般的红叉。

《伶人往事》记载了言慧珠夫妇被迫害的情况。学生把校长夫妇“浑身上下刷满浆糊,前胸后背都贴著标语和大字报”。他们只能垂手低眉,在院子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平时还被强迫清扫厕所。言慧珠只要稍微直直腰,休息片刻,就会招来大声责骂。

此外,造反派还闯入她家查抄财物,整整一天一夜翻箱倒柜地搜查,把她“塞在灯管里的、藏在瓷砖里的、埋在花盆里的”珠宝、美金、金条、存折,全部搜刮出来。言慧珠一生唱戏的积蓄,顷刻间化为乌有。昔日奢华的宅院,变成了断井颓垣。

早先,她暗中把数千元现金交给几位好友,以备不时之需。但是朋友们为了自保,纷纷把她的保命钱如数上缴,打破她心底最后一丝希望。她不能唱戏,只能提心吊胆地接受无休止的批斗,使她再次想到了死亡。视戏曲舞台如生命的艺术家,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解脱。

1966年9月10日,在华园,言慧珠拉着11岁的儿子到俞振飞面前,一齐跪下,让儿子连喊几声“好爸”。她郑重地对丈夫说:“请你一定把他抚养成人!”次日一早,华园的保姆在二楼卫生间里,发现了自缢身亡的言慧珠——一代京剧皇后香消玉殒,年仅47岁。

言慧珠在卧房内,留下五千元现金,交代把钱交给抚养儿子的人,另有书信数封,分别交给领导、丈夫、儿子及朋友。信中,她主要做了自我批评,对丈夫致歉,叮嘱儿子好好做人。她的死,成为又一个“自绝于人民”的官方记录;她的遗产与书信都被单位交给公安部门,此后下落不明。

她的儿子言清卿撰文回忆,他作为“黑五类子弟”,饱受同学和亲戚的歧视。因为他一直想找回母亲的骨灰,更遭到公宣队、军宣队、红卫兵长达两周的“批判改造”。他们对他拳打脚踢,还有一连串劈头盖脸的辱骂:“你至今还不跟你的那个自绝于人民的‘反革命’、‘黑帮’的母亲划清界限吗?”“你想变天吗,你妄图向革命人民示威吗?”

大约在1970年,言清卿辗转打听到母亲骨灰的存放地北桥公墓,从一个年迈的守墓人手中,接过积满厚厚灰尘的骨灰盒。老人连连感叹死者是个可怜人,三年多都没有人来认领,本来要作为“无主户”处理的,但他实在可怜她,就一直保留下来,“万一有一天有人来了怎么办?”孝顺的儿子小心翼翼保护母亲的骨灰,直到今天。

在言慧珠去世后的1978年,上海市文化局革命委员会对她的自杀下了“复查结论”,撤销她在文革期间的罪名,并称她是“不幸去世”。次年2月,言慧珠被平反,当局宣告她“含冤去世”,并为她举办追悼会。追悼会上,还有四位文化领域的专家一同得到平反。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于中共当局来说,人命比纸还薄,随意定义他人的生死,一正一反的结论就发生在十几年间。

与言慧珠一同逝去的,除了一批艺术大家之外,还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底。以传统戏曲来说,它的意义在于把华夏文明的精华,以视听盛宴的方式,带给老百姓美学与道德的教益。它与历史上“仁义礼智信”的故事,共同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古代乃至民国时期,戏曲家们的地位即使处于底层,依然受到世人的敬仰。而自中共执政后,传统艺术家却成了真正的“贱民”,传统文化也被西来的党文化取代。从此举国大兴变异艺术,将一脉相承的五千年文化拦腰斩断。

因而章诒和直言,当今的剧坛“不是背靠官,就是倒向商”;“所有批判传统的人,都没能超过传统。”的确,这是一个大师远去的时代,更是文明失落的时代。中共对人权的迫害、文化的专制,从未停止。

参考资料:

1.章诒和,《伶人往事》,香港明报出版社,2006年7月。
2.言清卿口述、余之执笔,《粉末人生妆泪尽》,文汇出版社,2009年8月。 #

责任编辑:张宪义

发表评论